机器人格斗赛出圈!宇树 G1以硬核实力定义行业标杆
2025 年 5 月 25 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CMG 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震撼启幕 —— 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格斗赛事中,宇树 G1 凭借毫秒级响应的 AI 控制算法、120N・m 超扭矩关节驱动及 8 秒极速起身的硬核表现,助力 “AI 策算师” 战队摘得冠军。
从侧踢、勾拳等格斗动作的流畅衔接,到动态平衡与抗冲击能力的极致展现,G1 以 23-43 个高自由度关节构成的机械身躯,不仅完成了 “机器人格斗” 这一突破性场景落地,更向全球展示了中国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AI 决策领域的领先技术水准。
□ 关键亮相时刻回顾:2024 年 5 月 13 日正式发布后,G1 于 2025 年 3 月 6 日在央视新闻直播中完成 “李小龙式” 回旋空踢等高难度动作首秀,引发行业关注;4 月 29 日官方直播展示 G1 在标准跑道完成 13.2 公里长跑测试,平均配速 9 分钟 / 公里,最高速度达 3.5m/s,验证了动态续航与平衡能力。技术团队依托深度强化学习与仿真训练体系,实现了从实验室场景到复杂动态场景的技术跨越。
□ 核心参数硬核配置:
物理性能:130cm 身高、35kg 体重,2m/s 小跑速度,适配室内外多地形移动;
动力系统:最大关节扭矩 120N・m,支持动态站起、坐下折叠、舞棍等高难度动作,超越同类产品 30% 以上动力输出;
智能中枢:集成自研 AI 控制芯片,实现冲击下关节电机的实时协同调度,动作响应延迟低至 0.001 秒。
运动控制革命:通过深度学习优化的步态算法,G1 在格斗赛中展现 “抗摔打 - 快起身” 闭环能力 —— 倒地时传感器实时感知姿态,AI 算法 0.05 秒内生成起身策略,驱动关节电机完成从支撑到站立的全流程,该技术已申请 23 项发明专利。赛事数据显示,G1 在对抗中倒地后平均 5 秒内恢复站立,关节误差控制在 ±0.5° 以内。
硬件模块化设计:关节组件采用高扭矩密度电机与谐波减速器集成方案,维护更换效率提升 50%,支持科研用户自定义改装;机身骨架使用航空级铝合金,重量比降低 40% 的同时保证抗冲击强度。
场景适配灵活性:除格斗竞技外,G1 已落地科研教学(高校机器人实验室)、商业表演(文旅景区互动)、工业巡检(危险环境作业)等场景,通过 API 接口开放运动控制协议,支持客户定制化开发。
格斗赛的核心评判标准 “8 秒起身” 本质是对机器人硬件与软件的双重考验:硬件层面,120N・m 的关节扭矩需在瞬间提供足够支撑力;软件层面,AI 算法需实时处理姿态传感器数据并生成最优起身策略。G1 在多轮对抗中连续完成 “侧踢 - 受击倒地 - 快速复位” 动作链,其表现被行业专家评价为 “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交互的关键突破”。
从央视直播的高难度动作演示到官方长跑测试的耐力验证,G1 的技术实力正逐步向行业场景渗透:
科研领域: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 20 余所高校已将 G1 作为人形机器人研究平台,其开放的控制接口助力步态规划、人机协作等课题研究;
G1相关的科研论文
商业场景:景区、展会的互动表演中,G1 可完成舞棍、动态舞蹈等编程动作,为景区、展会招揽人气;
G1展会展示、租赁
行业应用前瞻:基于其运动能力与传感器集成潜力,G1 正在探索物流搬运、灾后救援等垂直领域。
从格斗赛场的技术突围到多场景商业化落地,宇树 G1 不仅是一台机器人,更是连接技术创新与场景需求的桥梁。其技术演进路径证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硬件参数,更在于 AI 算法与机械结构的深度融合。随着技术持续迭代,G1 正以 “中国智造” 的身份,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的全链条参考范式。
道非科技作为宇树科技官方授权代理商,我们为客户提供 “产品 + 技术 + 场景” 三维服务:
① 全周期技术支持:配备工程师团队,提供从设备调试、算法优化到二次开发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已协助高校客户完成步态优化、工业客户实现产线巡检功能定制;
② 现货供应与售后响应:仓储中心保证 72 小时极速交付,400 技术热线 + 远程/线下诊断系统实现 7×24 小时售后支持;
③ 场景化解决方案定制:针对教育机构推出 “G1 机器人实验室套装”(含教学课件、开发文档及仿真平台),针对商业客户提供表演编程、互动逻辑设计等增值服务,已成功落地 50 + 文旅项目。